1949年12月24日,南寧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龍州關和南寧支關的軍代表徐治邦、龍州關稅務司何寶琛在“上開各物,接收無訛、移交無訛”的《接管龍州關及南寧支關職員檔案公款公物清冊(1949年12月9日造報)》上落下印信。這份清冊,見證了廣西地區洋關治權告別歷史舞臺,開啟了海關主權回到人民手中的新征程。
隨著中英《煙臺條約》(1876年)、中法《續議商務專條》(1887年)、中英《續議緬甸條約副款專條》(1897年)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廣西相繼開放北海、龍州、梧州和南寧等地為通商口岸,設立洋關。上述洋關設立后,雖仍有清政府委任地方行政長官兼任海關監督,但行政、業務、財政、人事等實權盡操于洋人稅務司之手。帝國主義利用把持洋關的特權大搞經濟侵略,干預貨物進口,為侵華服務。據統計,解放前廣西4關先后有15個國家的112人充當稅務司,稅務司要求關員“忠關”,不準同中國政府接觸,不準參加政治團體。
按照中法《續議商務專條》規定:“凡由北圻入中國滇粵通商處所之洋貨,即按照中國通商稅則,減十分之四,收納正稅,其出口至北圻之中國土貨,按照中國通商海關稅則,減十分之四,收納正稅”,這比協定關稅值百抽五稅率還低,且執行了近40年之久。
當時,北海、梧州、龍州和南寧等通商口岸,商船可先向領事館報告再轉知海關,外商按領事簽證貨單遞交海關辦理。外國商船自由出入,通商口岸一度成為列強傾銷商品的集散地。進口貨物以鴉片、棉花、羊毛、煤油、火柴為大宗,出口主要是土特產和原材料,入超額極大,使得廣西家庭作坊、手工業瀕于破產,海運業陷于困境。大量鴉片以“洋藥”之名合法輸入,每100斤收稅銀30兩,僅北海口岸1877年至1912年就輸入1.22萬擔。
此外,舊中國海關稅務司超出海關統計的職能范疇,將關內及地方發生的事情向總稅務司密報。各關稅務司每10年編寫一本《十年報告》,記述當地的政治、經濟、軍事、財政金融、交通運輸、人口、郵政、教育和人文地理等方面的內容,這是帝國主義控制下的洋關超越海關職能攫取情報的真實反映,暴露了洋關為帝國主義列強侵華服務的本性。
1949年12月,人民解放軍將紅旗插上鎮南關(今友誼關),廣西全境解放。解放軍39軍116師37團派人收繳了龍州關和南寧支關武器彈藥,各地軍事管制委員會相繼派出軍代表接管梧州、龍州、南寧、北海和東興等舊中國海關。奉華南海關處令,9日起龍州關所用文件、關單、會計簿冊,一律停用英文,改用中文。15日起東興國際橋恢復開放,正式開始人民海關業務,海關行政管理權、關稅自主權和人事管理權等主權回到人民手中。
廣西各地海關貫徹中央“改造、利用”方針,改造舊中國海關,建設人民海關。廢除舊中國海關不合理的規章制度,解除與海關無關的巡衛海疆、港務管理等職能,根據把守國家 經濟大門的指導思想,有效地開展以許可證為證據的監管制度,對各種貨物和貨幣的輸出輸入執行監督管理,征收關稅,與走私進行堅決斗爭等工作,并執行了一系列的特殊性監管任務,積極履行新海關職能。
1950年下半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經濟封鎖政策,妄想以封鎖、禁運來扼殺新中國經濟。廣西北海、梧州和東興等地海關積極配合國家的政治、經濟斗爭,對搶運物資盡量簡化手續,用海關簽發的證明書作為搶運物資報驗的臨時許可證,為粉碎封鎖禁運起到新海關應有的作用。
1951年,南寧關為保障中國和越南貿易正常開展,工作重點一直在中越邊境,先后在邊境沿線設立工作組、監管站、辦事處、支關等分支機構多達27個。中越簽訂邊境貿易協定書以及開放中越邊境小額貿易后,邊境居民互市小額貿易和地方貿易十分興旺。
長期以來,南寧海關努力完成國家賦予的進出境貨物、行郵物品等監管,征收關稅,查緝走私,編制海關統計和辦理其他海關業務等職責任務,為廣西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如今的南寧海關正以新的姿態啟航新征程,踐行新使命,奮力推動關區工作再上新臺階。
上海海關學院 黃埔海關攜手合作共促產學研一體化關通天下 “光”耀古城 ——海關助力邢臺光伏闖世界依托自貿區平臺 廈門試點跨境電商直購進口流程再造 昆山造出一流通關速度黃島海關助力青島膠東國際機場首批保稅航空煤油供應班輪運費計算標準介紹紀實與人物:偉岸(轉載)連云港海關查獲26噸禁止進口固體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