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青島膠州灣綜合保稅區園區內花團錦簇,道路上滿載貨物的廂式貨車來來往往,車間里現代化機械設備開足馬力全速運轉。20年前的2003年春,這里是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青島出口加工區,2020年升級為青島膠州灣綜合保稅區。青島大港海關推動一系列改革措施在區內落地實施,助力企業開拓國內國際市場份額,支持綜合保稅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
聚力賦能激活力
位于青島膠州灣綜合保稅區的安德烈斯蒂爾動力工具(青島)有限公司自2005年就在這里“落戶安家”,
從最初一條生產線、一款產品,年銷售額1000萬元,到2022年產品線達到40多個品類,年產值25.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41%,依托綜合保稅區政策優勢,這家公司經歷了跨越式、突破式發展。
“從2011年公司拓展了保稅物流功能,到2014年選擇性征稅實施,再到2019年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試點,2021年的中歐班列‘二次轉關’新模式,對我們而言,都是好政策、大利好。”說起綜合保稅區政策,企業高級關務專員李桂娟如數家珍。
前期,為緩解園區企業運力緊張,青島大港海關積極協調進境口岸和中轉陸港海關,激活綜合保稅區保稅物流政策優勢,在山東省內率先開辟國際陸運貨物通關新模式,中歐班列“二次轉關”進口貨物可直接入區通關,節省了企業物流通關成本。僅一年時間該公司已通過“二次轉關”新模式進口貨物48個班次,貨值超1億元。
深耕業態釋動能
不久前,通過青島大港海關驗放后,一臺進口大型鏟運機順利進入園區檢測維修。這臺設備由區內企業青島中鴻重型機械有限公司從智利申報進口,這也標志著山東省首單特種機械保稅檢測維修業務在青島膠州灣綜合保稅區落地。
“海關審批程序簡單、易操作,并且采取保稅形式,可以自主安排維修期,無需繳納保證金,降低了我們的運營和時間成本。”該公司商務經理呂明慧說。
綜合保稅區保稅維修檢測模式,是指企業以保稅方式將存在部件損壞、功能失效、質量缺陷等問題的貨物從境外或境內區外運入綜合保稅區進行檢測維修,再根據其來源復運至境外或境內區外。在新發展格局下,區內企業通過開展保稅維修業務可以帶動產業價值鏈延長,促進工藝改進、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
“保稅檢測維修業務的落地,能有效推動綜合保稅區加工制造企業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端延伸,擴大保稅維修和保稅研發等新業態規模。”青島大港海關綜合保稅區綜合業務科科長陳康說。
青島大港海關還推動山東省內首個集跨境電商保稅模式、跨境電商直購模式和國際快件業務監管于一體的跨境電商快件監管中心落地,實現新興業態集聚化發展。
同時,海關積極探索“保稅展示+線上銷售”監管模式,首次在綜合保稅區內開展礦山設備保稅維修,提升企業維修再制造能力評估,并實現光伏設備融資租賃業務新突破,助力青島膠州灣綜合保稅區獲評山東省外貿新業態特色園區。
厚培營商優沃土
營商環境的優劣,企業最有發言權。青島德爾達國際物流有限公司是青島膠州灣綜合保稅區內一家從事國際貨運代理及倉儲服務的企業。
“以前客戶訂單往往是保稅貨物和非保稅貨物搭配在一起,因不同倉庫存儲,導致物流成本高、物流效率低。”公司總經理胡良砥說,“倉儲貨物按狀態分類監管”模式實施后,保稅貨物和非保稅貨物可以放在同一個倉庫進行狀態轉換,貨物出庫頻率和周轉速度加快,近兩年公司年裝卸收入均同比增長30%以上,客戶的倉儲物流費用年節約近140萬元。
“倉儲貨物按狀態分類監管”模式下,非保稅貨物以非報關方式進入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與保稅貨物集拼、分撥后,實際離境出口或出區返回境內。目前青島膠州灣綜合保稅區內已有“倉儲貨物按狀態分類監管”試點企業3家,共盤活2.3萬平方米閑置倉儲資源,充分釋放了區內企業聯通國內國外市場多元發展的新動能。
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收獲的是經濟數據的耀眼增長。據青島大港海關統計,2022年青島膠州灣綜合保稅區進出口值達452億元。優質項目加速聚集,目前膠州灣綜保區已有高新技術企業12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21家。(金彬/文)
為供應鏈加速 為產業鏈護航——大連港灣海關促進外貿保穩提質見實效莆田海關助力莆田港口岸首次進口甲醇俄羅斯返程中歐木材專列抵達山東日照汕頭海關全天候通關保障“6·18大促”上海電飯煲家電進口報關公司中央政府保障港澳生活物資供應 滿足市場需求(轉載)橫琴海關查獲旅客超量攜帶紀念幣入境貴陽海關助力貴州刺梨果走出國門